皈依佛法

禅修:通往内心平静和智慧的道路

通过禅观,你就会知道!先有禅观,后有义理,义理就是诠释和记录禅观的人生境界。

......... 义理不能言说......只有通过禅观--亲自进入!感受和理解...

这就是我们向您介绍这三者的原因: 禅观、义理和戒律。

禅观!有了禅观,就有了义学;有了义学,为了让佛法得以传承,或者为了让你的禅观尽快实现,那么戒律就非常重要!所以,我们把戒律定义为管理和行政,即 "组织和制度的管理和行政",这没有什么道理,通过禅宗公案就知道了。

先有禅宗公案,后有义理,义理是对禅宗公案的人生境界的诠释和记录。但学者们恰恰相反,他们认为:有思想才有文化。他们在研究义理的那些文献时,认为先有文献才有文化,所以把义理放在前面,认为义理发展了才有禅宗小乘,这就有点疏忽了,你可能看不出来。

比如我们看石窟里的很多佛画,学者在研究这些画的时候,会把这些画和经典进行比较,认为这些画是根据经典的文献来画的,所以才画那些画,这个判断是不对的,你没有办法和纯粹的学者对话,所以我们拉回到历史的现场来探讨......

一个禅宗的修行人,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他有这个境界,他反复反复地推敲,认为这个境界是对的,然后才画出来......为什么?为了教导弟子!也是为了让信徒们参观。因为,在古代,在石窟修行的都是僧侣,或者是舍家去石窟的,或者是去寺院住的,那么,就让他们,引导他们做这样的观想吧。因为--在古代,识字的人不多,但修行之后,当那个禅定的境界,也就是三法印的人生境界,被上师确认是对的,上师就会把你的境界画出来,这是最直接的方法。而这种画图的表达方式,在一定程度上,业障比较重,你知道吗?就是那些读过书的人,把大师说过的话记录下来,这才是经典。

所以,"经典 "本应后来居上,但现在的读者认为他们读的书是以文献为优先的,这是不分清主次的!

禅修:通往内心平静和智慧的道路

标签:

上一篇:探索佛教五大教义:揭开五乘教法神秘面纱,揭示其内在奥义!
  • 下一篇:探索打坐背奥秘:何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吞口水? 返回列表
  • 最新文章

    热门文章